老人们常说,过了元宵才算是过完春节,所以人们对元宵格外重视,因此元宵节的各种习俗也已经成为了家家户户的必修课。但随着岁月的流逝,留下来的传统文化日渐稀少,为了能重新拾起这些古老的习俗,将节日过得像小时候一样有声有色有味道,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元宵节的起源、习俗、文化吧!
节日起源
元宵节,又称上元节、小正月、元夕或灯节,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,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,古人称夜为“宵”,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。
中国古俗中,上元节(天官节、元宵节)、中元节(地官节、盂兰盆节)、下元节(水官节)合称三元。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汉朝。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,并把“太一神”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(太一:主宰宇宙一切之神)。司马迁创建“太初历”时,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。
传统习俗有出门赏月、燃灯放焰、喜猜灯谜、共吃元宵、拉兔子灯等。此外,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、耍狮子、踩风车、划旱船、扭秧歌、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。在北方地区还有“遛百病”的习俗。
节日习俗
1
吃元宵